《人生切割術》:一部因痛苦而生的劇

By 凱特C - 4/20/2022




經由網友推薦,周末把《人生切割術》(Severance)首季追完了,我想我也會把它放在「年度最愛榜單」之中,值得一看。但不得不說,邊看時我的感受是不太舒服的,但非看不下去的不快,而是喚起了過往回憶,讓不愉快的曾經又湧上心頭。


儘管全球職涯發展走向非單一職業、不再有固定工時的新趨勢,但目前需要考慮生計走進辦公室的人們還是佔大多數,一待就是八個小時甚至更多。基於各式各樣的原因,許多人在職場上過著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日子。日復一日困在座位上,看時間一點一滴流逝…

有時,前一晚的私事讓你氣憤也好、沮喪也罷,隔日完全無心於工作上;有時,下班後得面對突發狀況,把你從休息模式硬是轉回到工作模式。但也有人反而相反,在私生活中的不順遂使他願意花費大把時間,投身於工作中。不分日夜、不分輕重緩急,公私生活似乎全混在一起,如何平衡工作與私生活成了難題。

試問,在這種情況下,你是否願意做切割術,分割工作記憶與私人記憶,在工作時全然不知你的私生活,而在下班後則沒有任何工作上的記憶,徹底實行「工作歸工作,生活歸生活」?

《人生切割術》描述在倡導「切割術」的路曼公司中,由已執行手術的馬克帶領著多位團隊成員,在工作期間盡心盡力地為公司付出。然而,當一位神秘人在辦公場所外現身,讓馬克開啟了一段探尋工作真相的旅程。

劇集的陰鬱定調融合驚悚元素,走 slow-burn 的方式,一步步地揭開暗黑面,畫面也充分利用光影變化,打造出一座令人感受不到活力生機的小鎮,映照出鎮上因「切割術」所造成的分裂。而這樣的分裂也隨著新進員工海莉到來,在馬克的團隊中逐漸蔓延。

為何開頭說這是「一部因痛苦而生的劇」呢?主角馬克的背景靈感來自於主創丹艾瑞克森(Dan Erickson)的真實經歷。他曾有過一段坐辦公桌的短暫時光,那時,他不停想著自己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,成就什麼樣的事業,與此同時,他也正嚐到失戀的苦,這讓他在工作的幾小時內,只有一種想逃避的感覺,只想讓大腦停止運作八個小時,如機器人般輸入一項又一項數據就好。

由於這段往事,馬克成了丹艾瑞克森的化身一般,因為悲劇而想藉由工作麻痺自己,更準確地說,他是想利用這項技術,減少記憶存在於他腦中的時間。

我總是覺得「記憶」很妙,它不是事實,而是種詮釋。

有時候,一些回憶片段閃過腦中,但時間一久,這些記憶不再這麼完整,像拼圖一樣,東缺一塊、西缺一塊,有時還得靠共同經歷過的人提點,才得以把錯的拿下,換上契合的那塊。但說到底,誰的「記憶」是百分之百符合事實呢?

對我而言,「記憶」就是一段體驗加上情緒堆疊而成的結果。看著馬克在工作時間外的絕望,可以理解他不顧外界看法採用「切割術」的原因。若放在現實世界,一定會有人做出跟馬克一樣的選擇,但我深信,強行不去想痛苦的記憶,到頭來只會被反噬。

作為職場驚悚劇,《人生切割術》在表面難題「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」之下,也談了幾種議題,自由意志、挑戰威權,甚至辦公室戀情也成了令人揪心的橋段之一。

此外,也拋出了發人深省的提問:

當「外部人格」(outies,私生活時的人格)與「內部人格」(innies,辦公時的人格)相牴觸時,哪一個你才是真實的你?

內部人格的確因為外部人格的抉擇而生,但這是否代表著外部人格有資格決定內部人格的生死?而當內部人格覺醒後,是否有可能永遠取而代之,在外部人格的世界中生存?更駭人的是,這項技術若應用在非工作的時段,將會造成多麼混亂的局面?

首季在衝擊性事件後戛然而止,留有不少謎團待第二季解開,若能保持一定水準,相信未來可以成為 Apple TV+ 的代表作之一。

  • Share:

You Might Also Like

0 意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