〔電影〕《抓狂酒吧》:恐懼讓人不像自己?實為使人暴露本性

By 凱特C - 8/15/2017



還記得2011年在金馬奇幻影展中,第一次看到西班牙導演伊格萊希亞(Alex de la Iglesia)的作品—《哭泣的小丑》(The Last Circus)。由於在此之前從來沒有看過他的作品,於是當年就在大銀幕上被這荒誕的情節、詭譎的影像風格給驚豔,從此之後將伊格萊希亞這號人物深深烙印在腦海。

此後,只要伊格萊希亞推出新作,台灣觀眾幾乎都可以在年度影展上搶先欣賞,像是《幸不幸由你》(As Luck Would Have It)、《女巫不該讓男人流淚》、《電視台殺很大》(My big Night)等等。


今年推出的新作《抓狂酒吧》(El bar,英文:The Bar)描述一群人在某個早晨因不同原因聚集在酒吧,剛走出的一人在門口遭到槍擊,好心人決定走出救他卻又喪失性命,驚魂未定的眾人在猜測各種可能時,卻發現門口兩條人命憑空消失,恐怖攻擊?活在夢境?眾人抽絲剝繭開始推理。

遵循著伊格萊希亞多數作品的一貫風格,誇張、逗趣、瘋狂、黑暗,利用不同角色的設定展現社會上形形色色的樣貌,一場場荒謬對話帶著高度娛樂效果,當觀眾隨著劇中人物找尋誰才是兇手時,我們都忘了自眼前走過卻被遺忘的「病毒」,直到發出聲響,人們才發現了其存在。


躲過死劫的人們找尋下水道出口。


經過誇張、逗趣的情節後,瘋狂、黑暗時刻正式到來,被迫隔離的一群人因他人的惡意而躲過一劫,惡有惡報在此完美得到驗證,但躲過死劫的人們卻又因為生存問題動了邪念,讓最終倖存人數比本該可以存活的人數少上許多。


由於《佈局》的好評讓片商以推理走向宣傳本片,但若是想帶著推理的心情觀影可能會略為失望,因為在劇情中段經由角色對話和新聞報導已經可以知道事件全局,重點反而在於如何安全活命並逃出,只是當危及自身的情況出現時,眾人反應出女主角說的「恐懼讓人不像自己」,但實質上用男主角所說的「恐懼讓人暴露本性」更為貼切。


不過伊格萊希亞這次諷刺人性的部分卻少了種堅定力道,雖然該死的一個也不放過,但猶豫不定該不該殺的卻來個溫情反轉,也許最終還是想回歸到善良的人有更大機率能得到回報的套路。


除了諷刺人性外,當然也少不了批判社會亂象,新聞表面是一場大火延燒馬德里街區,實為政府控制病毒蔓延的極端手法,其實仔細回想那看起來與片名、劇情大綱毫無關聯的片頭,在當時其實就已呼應了本片事件發生的原因。

最後,走在街頭的女主角活了一次,懂了一次真相,但誰能保證體內病毒沒有在隱隱作祟,隨時等著被滅口呢?




《抓狂酒吧》(El bar)
102分鐘|輔導級|西語發音
台灣上映日期:2017-08-11
IMDb:6.5

導演
伊格萊希亞(Alex de la Iglesia)

編劇
伊格萊希亞(Alex de la Iglesia)
喬格格里奇卡瓦里亞(Jorge Guerricaechevarría)

演員
布蘭卡蘇亞雷茲(Blanca Suárez)
馬里奧卡薩斯(Mario Casas)


全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

  • Share:

You Might Also Like

0 意見